导读:宁德市重点围绕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吴晋勇「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行长」
2019年末宁德市启动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以构建全覆盖、可持续、低成本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重点围绕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经过五年的努力,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总结形成多项改革创新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普惠小微贷款和涉农贷款增速长期居全省前列。截至2024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726.75亿元,较试验区建设前的2019年末增长244.17%,居全省第一;截至2024年5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1832.69亿元,较试验区建设前的2019年末增长86.31%,居全省第二。
宁德市普惠金融改革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健全制度支撑框架,形成可持续、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统筹协调,优化工作机制,推动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办、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等22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其中,统筹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制定印发《宁德市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宁德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2023—2024)工作提升方案》。搭建“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普惠金融服务站—普惠金融服务点”三级服务体系。依托普惠金融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创业就业服务、金融纠纷多元调解、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政府性融资担保、金融干部挂职乡(镇)和普惠金融助理派驻行政村六项配套普惠金融服务,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县域“六个全覆盖”,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精准直达。率先在全省实现抵押资产评估费用小微企业“零承担”,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开发小微企业贷款抵押品自评估、免评估系统。在宁德市设有分支机构的14家省级金融机构中有11家将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权下放到市级分行。
二是创新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机制,着力解决“三农”群体缺乏合格抵押物的问题。宁德市出台《农村生产要素流转管理规定》和《农村生产要素融资管理办法》,构建“平台+App”的应用场景生态圈,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平台与邮储银行、兴业银行、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实现系统直连。创新农村生产要素确权方式,成立生产要素收储机构,建立政银保担风险共担机制,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确权登记—价值评估—抵押融资—处置流转”闭环,有效盘活茶园、渔排、菇棚、民宿等农村生产要素,解决“三农”群体融资抵押难问题。截至2024年6月末,宁德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平台已覆盖14大类64个品种的生产要素,在架金融产品达236个,累计融资188.2亿元,依托平台流转村集体产权219项,金额达2.62亿元。“渔排养殖贷”成功入选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三是探索“政府+市场”的农村信用体系创建新模式,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宁德市农村信用体系创建采用金融机构统一推荐、政府统一评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的新模式,并据此开展差异化授信和定价。宁德市探索建设海上信用渔区,由海上养殖大户牵头组建信用小组并申报相关信用信息,金融机构依据上下游产业、民间信誉、养殖区域等要素进行整体评价授信。截至2024年6月末,共评出28个信用乡镇、720个信用村、23个海上信用渔区、458个海上信用养殖小组,信用贷款余额达72.87亿元,比年初增长8.21亿元。海上信用渔区建设工作入选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金融业二十件大事。
四是持续开展金融干部挂职工作,精准对接基层金融服务需求。宁德市探索建立金融特派员机制,搭建供需匹配平台,开发金融助理员管理小程序,并建立“七个一”任务机制[制定一份乡村振兴融资方案、提出一项基层金融服务建议性产品、开展一轮金融需求大摸底、组织一系列金融宣传、梳理一套金融政策包、培育一批信用镇(村)或信用渔区、协助挂职一个建制村],落实精准帮扶。截至2024年9月末,已累计选派4批次398名金融干部赴131个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等挂职,加快推动金融产品供给和乡村发展需求无缝对接。
五是推进保险成体系发展,强化乡村振兴联动发展。近年来,宁德市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产业风险分担,相继推出因病因灾致贫返贫保险、“惠农保”以及各类特色产业保险。例如,制定《宁德市地标农产品农业保险发展工作方案》《宁德市乡村振兴特色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创新推出葡萄和栀子花价格指数保险、古田油茶天气指数保险等产品,助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搭建包括台风风灾指数保险、海上渔排财产保险、海水养殖赤潮保险、大黄鱼价格指数保险等12个险种在内的涉海保险体系,截至2024年6月末,涉海保险保障金额达107亿元,同比增长39.43%。
六是科技赋能,依托数字化平台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息平台,推动宁德市大数据管理局与市场监管、海洋与渔业、水务、社保等八个职能部门实现数据接口直连,并通过数据分析挖掘,从全国各大政府部门公开网站获取六类35项实时数据。平台不仅为全市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12家类金融机构提供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查询服务,还可提供相关政务信息查询、不良负面信息查询以及信用评分等延伸服务,有效缓解了银企(农)信息不对称问题。建设“担保云”线上担保服务平台,积极推广银担“见贷即保”“二八分担”业务模式,在省内率先实现担保业务线上审批、风控、保后管理及信息共享,担保审批时间压缩至3~5个工作日。建设福鼎白茶溯源大数据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沉淀数据创新推出“福茶·溯源贷”系列数据资产融资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古田县食用菌产业数据服务平台、“智慧蓝海平台”等特色农产品“信息+金融”平台。开发推广“预兑通”平台,主推预约取现服务,升级优化“预兑通”平台现金兑换预约服务,提供外币兑换预约、智能定位、高清导航等服务,截至2024年6月末,“预兑通”平台累计预约现钞兑换业务超过24万笔,发放“零钱包”2万多个;开发“国债下乡”小程序,为农村居民购买国债提供预约登记服务。
普惠金融改革面临的难点
一是部门协调效率有待提高。包括宁德市在内的全国多个地区都在积极尝试建设地方信息共享系统,但受部门设置条块分割等影响,信用信息归集质量及整体应用效用不高。推进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也面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的问题。二是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虽然快速发展,但更多的是由政策驱动,内生动力不足。部分商业银行在具体实践中弱化对成本收益匹配性的考核,甚至弱化对长期风险的管控要求。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或者支持政策退出后,普惠金融发展可能面临商业不可持续问题。三是风险分担与防控亟待加强。一方面,当前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尚未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普遍偏小,担保实力和放大倍数不足,覆盖风险效果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普惠群体金融风险防控意识薄弱。近年来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案件高发,亟待加强普惠群体的金融风险防控意识。
持续深化普惠金融工作的思考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是深化普惠金融发展、提升服务质效的关键。要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尤为关键,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强大的资源统筹作用。一是探索在全国层面推动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省级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在全国或者省级政府层面明确农村产权确权登记相关事项。二是在地级市层面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整合现有数字化平台,为平台持续运行提供必要的运维费用保障,协调将更多关键信息纳入平台共享,加快农村生产要素信息采集登记,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处置相关配套措施。
其次,引导商业银行深化产品创新,激发其内生动力,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需要激发商业银行开展产品创新的内生动力,有针对性开发适合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群体的信贷品种。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将继续引导商业银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普惠领域开展差异化经营、打造自身特色、挖掘普惠领域的有效需求,引导商业银行加强与行业协会、村级组织等开展创新合作,积极探索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转型金融等融合发展。
最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构建良好金融生态,是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引导商业银行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合理评估风险,做好风险管理。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将继续完善风险监测与预警工作,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深化风险共担合作,助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并引导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金融风险防控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金融挂职干部、金融教育宣传阵地等全面开展金融能力建设,提高小微企业主、老年人等群体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
(责任编辑 张黎黎)
下一篇:没有了